目前分類:憶 (1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  • Dec 30 Thu 2010 10:58
  • 新厝

  新厝,又名家喜厝,我們村最大的一棟房子,也是唯一磚造的房子,非常壯觀,門前有半月池,一如高官府第。村人不論到洪山橋或進城,是必經之道。

 

顧名思義,它為家喜所建,我小時已綿延至第五代,住了很多人家,我讀洪山小學時,有三個同班同學住在這裡。

 

祖母說,家喜本為牧童,非柯厝正統,後發跡,建此巨廈,英雄不怕出身低。

 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

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
  • Feb 06 Wed 2008 20:38
  • 做年

「股川(屁股)炎炎(圓圓),今晡做年」,福州話稱過年為做年。

 

小時候,居農村,大家都過勤樸的日子,三餐吃的是稠稠的稀飯,佐以媽媽種的蔬菜、做的蘿蔔乾、鹹菜,稻田裡撿的田螺和很便宜的筍乾、蜆、蝦皮、海蜇、鹹魚等粗菜,魚肉非年節或祖先忌辰難得一見。

 

祖母年高齒落,經常為她備有煎黃魚,她疼孫,我也時有分享,但大人常說:「配(菜)是騙飯的,能把飯騙下肚子就好」,吃到的也是一小塊。

 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7) 人氣()

  • Dec 22 Sat 2007 10:01
  • 冬至

搓糬切搓搓(註1)


依奶(註2)疼依哥。


依哥有老馬(3)
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
洪山舊橋2004.10.17

 

洪山橋,我們家進城必經之地,橋的北端,有一長街,商店林立,非常熱鬧,地名也叫洪山橋,閩江輪船公司在此設站,橋的南端,有雞姆寺,洪山中心小學設此,洪山橋和附近鄉村子弟都在此讀書,民國廿八九年,我和弟弟也在這裡就讀。

橋石造,質樸粗獷,兩岸橋頭,都有蒼老的大榕樹,景色宜人,抗戰期中,遭日機轟炸而中斷,其後雖曾修復,究因已歷有年所,斷成數截,且無法負荷現代交通工具,為新橋所取代。

大前年十月,和僑居美國的弟弟結伴回鄉,到洪山橋找義興樓,已無跡可尋,徘徊良久,廢然而去!

它是此地惟一的大館子,有個堂舅公在那裡當跑堂,我和弟弟在橋這邊讀書,學校離家有數里之遙,沿途多為土路,雨天路滑,弟弟還小,媽媽不放心,叫我們雨天不要回家吃午飯,情商舅公到義興樓吃,由他代為記帳,媽媽再定時清結。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光陰如駛,轉眼中秋又到,一年的幾個節日中,除過年外,它似乎特別給人許多足以回味的地方,爰記瑣憶數則:

故鄉風俗,中秋晚兒童舞玩香球,香球者,以一竹竿,上插柚子,再在柚子上團團插滿了香,兒童人手一只,左右飛舞,黑暗中萬條火線,蔚為奇觀。

每逢中秋,晚飯個個佳餚無心,草草食畢,馬上燃起香球,加入行列,四處奔跑,齊聲唱著童歌「月光光,照池塘,騎竹馬,去黃塘,……….」直至夜涼如水,家人數度催促,才依依不捨地回去。

民國卅三年,離家住校求學。中秋日,班上開月光晚會,恰巧下午傳來消息,說是家鄉陷敵,雖然晚會照常舉行,可是「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」,念及此時家人正在日寇鐵蹄蹂躪下,同學們興緻索然,月兒也深解人意,出來一會兒又鑽入雲裡,不肯再度露面,晚會草草而散。


卅七年中秋,在台北,清晨就被風雨聲驚醒,原來是颱風來襲,我們四個光桿,雇一下女,早就商定如何過節,不因風雨而改變,但風強雨大,特派一人陪同下女採購,雖然穿了雨衣,回來時都已全身濕透。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  • Aug 06 Mon 2007 09:36
  • 沙縣


民國廿七年,對日抗戰的次年,爸爸服務的軍械所疏遷到沙縣,不久,我們兄弟也以眷屬身份和舅媽等一起去,輪船逆閩江而上,經南平,再朔沙溪至沙縣,在西門外登岸。


它是閩北一個小縣,保有完整的城牆,城內外到處可見火燒過的斷垣殘壁,寫著比斗還大的標語,為剿共期間的遺跡。


家家戶戶,大門常開,外加一道關著的矮門,中年以上婦女的服裝、髮髻、頭飾都是清代款式,個個裹小腳,桌子、板凳、鍋蓋擦得雪亮,上面不計其數的蒼蠅,黑白分明。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馬坑位於福州西門外,有王厝裡、陳厝裡、林厝裡三姓。外曾祖從莆田挑擔子來福州賣豆腐,成小康,在這裡落戶。


地藏寺,馬坑的地標,院舍寬廣,環境清幽,西壇小學初期借用其多餘房舍設立。


寺的對面是茶桌,店前空地加上道路,形成一個廣大的石埕,左右兩顆大榕樹,綠蔭滿地。
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表姑丈和我們同宗,和爸爸是兄弟輩,他岳母和祖母親姐妹,他太太叫我爸爸表兄,因為親戚關係比同宗關係親,所以互相以親戚相稱,他在村裏叫禧藩,正式名字叫新謨。


我小時候,他在城裏上班,禮拜天才看到他回來,穿中山裝、皮鞋,戴高帽,手裏提著城裏買的東西,和村裏大多數人穿漢衣、打赤腳或穿布鞋不一樣。


我去過一次他住的房子,在樓上,和一般的樓上也不一樣,一般的是爬樓梯上去,他是走木造的踏步上去,我們叫做「踏斗」,房間寬敞,有窗戶,很明亮。
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     謝仁公

前年十月回去,問錦官拆掉的新雙廟蓋了沒有,說蓋好了,想去看,說得先去拿鑰匙。

 

過一會兒,保管鑰匙的依哥和他一起陪我去。

 

廟在馬榕小區邊陲,圍在高墻裡面,好多個並排而建,菩薩和人一樣,住新村,應該說是廟群,不過,柯厝的在最左端,和右鄰隔斷,獨門獨院,擺脫了長久以來的雙廟型態。(見上圖)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柯厝示意圖.jpg 

 

     做溪水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6) 人氣()

  • Apr 13 Fri 2007 11:42
  • 柯厝

柯厝,我生長的地方,它可能已成為歷史名詞,多年以前,它被劃入金山開發區,因開發步伐緩慢,拖延未拆, 2000年十一月,忽然通知要地,短短十幾天時間,全部住戶遷離,大部分自行「過渡」,等新房子蓋好,再行遷回。2002年一月,新房蓋好,選屋後繳清價款,就可遷入,總共蓋了二十六座,附近各鄉的拆遷戶全都集中一起,名叫「馬榕小區」,柯厝之名已經不見。



福州是府的名字,也是福建省省會所在地,清代早期從市中心一分為二,東面叫閩縣,西面叫侯官縣,後來兩縣合而為一,叫閩侯縣,對日抗戰時,國府主席林森逝世,因為他是閩侯人,為了紀念他,把閩候縣改名林森縣,後來又把市區挖出來,成立福州市,柯厝屬林森縣。

 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

  • Apr 09 Mon 2007 21:49
  • 雙廟

柯厝和蕭厝合蓋的新雙廟1986.11.21  

 

我的故鄉在福州城外的農村,約住了四五十戶人家,鄰近尚許多幾十戶、上百戶的鄉村。

 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福州習俗,已出嫁的女兒,過年前幾天回娘家送父母紅包和部份年貨,謂之布年,父母也回送些年貨,由女兒帶回夫家。

 

記得小時候,媽媽每次布年回來,一定會帶回一條鰱魚,那是外婆家魚塘裡養的。

 

正月裡,每個村子都有迎年,這一天晚上,家家戶戶高掛燈籠,門戶洞開,宴請遠近親朋好友,所謂看迎年,晚飯後,神明被抬出來巡境遊行,鄰近村子的鑼鼓板(樂隊)都會來參加,燈火通明,鼓樂喧天,鞭炮聲不斷,兒童們全都出來玩花燈,非常熱鬧;每個村子的迎年日期不同,兒童們玩的花燈,做外婆的會在迎年前送來,這一天,是女兒第一次見到媽媽或娘家的人。

 

福州嶺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