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月上旬,同鄉會期刊有則短訊:「廿八、廿九兩天中山堂公演閩劇,歡迎索票」,立即電話預約,順利拿到。
演出者福建省實驗閩劇院,團員中多位一級演員,唱做俱佳,從開演至散場,沒有間歇,舞台兩旁懸有字幕,無論懂或不懂福州話,劇情均可一清二楚。
主要劇目是新編的「貶官記」,寓莊於諧,幽默活潑,曲折離奇,雅俗共賞。
開演之初,依例為八仙獻壽、
加官進爵等吉祥戲。
全園滿座,盡歡而散。
閩劇,又稱福州戲,起源於明末,已有四百餘年歷史,為眾多地方戲劇之一,流行於說福州話的地方。
對日抗戰之前,盛極一時,福州市區有專屬的戲園,有名的戲班如舊賽樂、新賽樂、善傳奇…和名角,人人耳熟能詳,演員全屬男性,最有名的叫依灶,旦角。
福州農村幾乎一村一廟,大些的有戲台,一年一度的「做半丈」,有如台灣的拜拜,遠近親朋前往赴宴,酒足飯飽之餘,搬個條凳到廟裡看戲。
我們村子小,廟裡沒有戲台,鄰村塘下的袞廟有,依稀記得很小的時候去過一次,個兒矮,看不到,敗興而歸。
外婆家馬坑,村子雖不是很大,但富裕,新改建過,很漂亮,尤其戲台,曾到那裡玩,也看過一次戲,人潮洶湧,賣山楂、卡卡糖、苔菜餅等小販雲集,演什麼已無印象。
記得最清楚的是九歲那年,外公帶我們進城看戲,在南華戲院,演的是轟動一時的「白玉堂掉進銅管陣」,機關佈景,一幕一幕的換,絢麗逼真,演到月夜,燈光熄滅,一束白光射向舞台,與月光無異,觀眾看得目瞪口呆,鴉雀無聲。
八年抗戰勝利,回到福州,在城裡住了一年,戲班依舊,戲園依舊,記得最清楚的一次,同樣是南華戲院,難忘的不是看的那齣戲,而是鄰座少女和她腋下的手絹,少年男女,隔鄰而坐,彼此顧盼,相看兩不厭,直到散戲,未交一語,眼巴巴目送她沒入人海!
一甲子過去,她的臉龐早已模糊,淺綠的手絹卻記憶猶新。
初來台灣那幾年,時有福州班來訪,全台巡迴演出,後來有個班子回不去,勉強維持了一段時間後終於解體。
兩岸隔絕了數十年,此期中,所有的戲劇幾乎為電影所取代,想不到兩岸融冰,又有福州班來訪,也是在中山堂,和年少時同學一連看了三天,直呼過癮。
轉眼十年,物換星移,這次,同好難覓,預約了三張票,只取兩張,和五歲來台的堂弟結伴觀賞,不知道他真有興趣還是不好意思推卻。
2010.11.13於台北